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已经超越了外国竞争对手,登上了销量排行榜的榜首,准备进军欧洲,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全球汽贸网资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已经超越了外国竞争对手,登上了销量排行榜的榜首,准备进军欧洲,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0821-4.png

(图片来源:路透社)

比亚迪、蔚来和上汽集团的名爵等中国品牌要想在欧洲蓬勃发展,就必须克服一些问题,比如对中国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进口成本以及当地欠发达的电动汽车市场。

不过,他们开了个好头。

汽车行业咨询机构Inovev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在欧洲销售的新电动汽车中,中国品牌占8%,高于去年的6%和2021年的4%。

而且登录欧洲的电动汽车还在持续增长中。安联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5年,至少有11款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将在欧洲上市。

这令西方汽车制造商感到不安,上个月,Stellantis的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警告称,大量低价的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入侵”欧洲。

他们在努力反击,不仅推出了大量电动汽车,还计划削减制造成本和价格,让中国新来者不能轻易处于领先地位。

上周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警告称,汽车协会成员的扩张计划可能过于分散,这是很不利的。

陈士华表示:“我们的汽车制造商走向全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注意面临的风险……目前,公司可能会存在没有偏向、过度扩张的问题。

成本上升

作为德国IAA汽车贸易展的一部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于今年9月在慕尼黑举行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国外举行,表明了他们远征海外的雄心。

他们手中的王牌是价格。Jato Dynamics的研究人员表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不到3.2万欧元,而欧洲的平均价格约为5.6万欧元。

但中国品牌可能很难在欧洲像在国内那样低价销售汽车。吉利旗下极氪的欧洲首席执行官Spiros Fotinos表示,物流、销售税、进口关税和相关认证都会增加成本。

名爵是欧洲最畅销的中国品牌。名爵表示,其最大的挑战是,通过饱和的港口,将汽车从中国运送到欧洲的分销站点,经历的交货时间很长。

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爱驰的海外主管亚历山大•克洛泽表示,欧洲人的偏好,比如使用大电池为长途旅行供电,也可能增加成本。

建立信任

尽管名爵等一些中国品牌在欧洲很知名,但小鹏和蔚来等其他中国品牌需要慢慢在当地建立信任。

调查显示,欧洲大多数潜在的电动汽车买家不认识中国品牌。那些想买车的人在购买中国汽车时犹豫不决,就像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赢得信任,适应欧洲人的口味。YouGov在2022年调查的1629名德国消费者中,只有14%的人知道比亚迪。比亚迪是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总共有17%的人听说过高端品牌蔚来,10%的人认识吉利的领克,8%的人知道小鹏。

调查显示,95%的消费者知道特斯拉,10%的人会考虑购买一辆。但在了解中国品牌的人中,只有1%或更少的人会考虑购买中国品牌。

爱驰表示,担心欧洲消费者对购买中国制造犹豫不决,他们决定不公开身份。

根据欧洲安全标准,几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获得了五星级安全评级,远远超出了法律要求,试图借此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极氪的Fotinos表示,他们想要通过试驾和展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欧洲消费者可以在这些展厅直接评估其电动汽车的质量

“当他们接触到产品时……与他们习惯的同类欧洲产品相比,他们发现产品的质量和规格都要高得多。这让他们大感意外。”

中国第三大电动汽车销售商、国有汽车制造商广汽集团在米兰成立了一个设计部门,以便提前了解消费者的偏好。

爱驰说:“摆脱这种刻板印象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抱竞争。”

(编译:全球汽贸网 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