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欧洲腹地。

全球汽贸网资讯,近日,小鹏汽车发布财报,其三季度业绩亮眼:营收符合预期,交付量同比猛增149.3%,净亏损也大幅收窄。然而,市场却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其对第四季度的保守营收预期(215亿-230亿元)——这一数字远低于分析师预测。

屏幕截图 2025-11-18 112702.png 图片来源:路透社

1. “以价换量”的双刃剑

小鹏对四季度营收的保守展望(215-230亿元),暴露了公司在光鲜交付数据之外面临的真实挑战。

公司与滴滴合作推出的Mona M03,成功帮助小鹏打入更广阔的大众市场,是交付量飙升的重要功臣。但业内分析师也指出,这一策略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小鹏在20万元以上价位车型的品牌吸引力正在减弱。

当消费者被更具性价比的M03吸引时,小鹏原有的、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车型是否会受到冲击?这直接关系到其盈利能力的恢复速度。

2. “未来”与“当下”的资源争夺

本月AI Day上炫酷的“飞行汽车”和机器人,展示了小鹏的技术想象力。但这些长期项目如同“吞金兽”,需要持续的巨大研发投入。

在行业盈利普遍承压的当下,如何平衡加大未来投资与保障当期利润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层必须精打细算的难题。

3.何为平衡之道?

因此,小鹏正处在一个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坚持技术高端化,守护品牌价格?还是全面拥抱大众市场,优先追求规模效应?目前看来,小鹏试图“两者都要”,但这无疑对资金、资源和品牌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宏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仅仅实现亏损收窄可能还不够。市场期待的是,小鹏能更快地证明其规模效应能最终转化为稳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结语

小鹏的三季报,展现了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典型状态:在成绩中看到隐患,在挑战中蕴藏机遇。 它证明了小鹏有能力打赢一场局部的“销量战役”,但更宏大的“盈利战争”“品牌持久战”才刚刚打响。

对于观察者而言,与其简单地将其标签为“向好”或“看衰”,不如持续关注其如何在“量、价、利”这个不断撕扯的三角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动态平衡点。

这场压力测试,对小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