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书桥,中国汽车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汽集团教授级高工&原上汽大众厂长协理
中国汽车企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掌握了汽车产品设计、开发、工艺、制造和生产管理等技术,培养了完整的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自身的发展壮大成为其全球拓展的内在动力,不过也需要把握整个全球汽车市场拓展的机遇。中国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国车企出口的重要驱动力。整体模式上,除了传统整车出口,CKD等散件组装出口以外,探求海外建厂、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多元化的模式陆续涌现。中国汽车出海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巨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还是供需矛盾,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造成的,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挑战。
2023年2月7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国汽车出口政策旨在降低贸易成本,优化出口程序,并鼓励海外建厂,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展望2025年,造车企业要变。当前全球市场大多已被开发殆尽,如果俄乌战争停火,那些曾经退出的欧美日韩企业,极有可能会返回俄罗斯市场,进军欧美高端市场的路也不好走,出口的直接压力来自于关税。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这一举动也驱动中企加速东南亚布局。就东南亚几大主要汽车市场来说,美国征收的关税比例如下:越南46%,泰国36%,印尼32%,马来西亚24%,柬埔寨49%,新加坡10%。本文就关税战以后,中国汽车出海东南亚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中国汽车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分别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见图1)。东盟是除东帝汶以外成员国组成的该地区的重要组织。东盟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和合作机制。
图1:东南亚地区国家地理图片
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较高,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劳动力成本低,同时该地区还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制造业,另外也源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兼容性,为中国工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适宜的市场策略,使中国汽车企业能很快融入当地市场。
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2024年分别销售汽车86万辆、57万辆和81万辆,东盟重点市场合计销售量约320万辆。中国品牌在东盟自2019年的0.4%上升到2023年的7.4%,预计到2027年达到20%。2024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汽车数量为50.5万辆,其中纯电33万辆。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对东盟汽车出口首次突破5万辆。2020至2023年,东盟新能源汽车销量由0.9万辆到15.5万辆,2023年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平台在东盟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占比为67%。2024年这一增长趋势将进一步加速。例如,3月18日,智己汽车旗下LS6海外版——IM6在泰国曼谷上市,正式开启品牌出海征程。
除了出口,还有诸多车企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开启本地化生产。上汽集团、长城汽车最早进入泰国,长城汽车通过收购通用汽车位于泰国建的罗勇府制造工厂,2020年用45亿元人民币进行改建,2021年开始投产。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泰国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比亚迪、长安、哪吒、广汽埃安、奇瑞等先后在泰国建厂。长安汽车在泰国的工厂2023年11月奠基,一期产能10万辆,计划在2025年初投入生产;哪吒汽车在泰国的工厂于2023年11月投产,2024年3月大规模生产;广汽埃安在罗勇府的工厂于2024年1月正式开工,年产能5万辆;奇瑞汽车在罗勇府的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第一期产能5万辆。2023年中国车企在泰国的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近日落幕的2025年泰国曼谷国际车展上,奇瑞、MG、长安、长城、广汽、极氪、小鹏、比亚迪等中国车企齐聚曼谷车展,挑战已在泰国市场占据主导的日系车企。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哪里是出海东南亚的“福地”?
泰国
针对东南亚市场,汽车企业策略是以泰国为首站,辐射东盟各国。泰国制定了全面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出口“3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汽车产量达到250万辆,其中30%电动汽车,最终在2035年实现100%电动化。此外,泰国还采取购车补贴,下调进口关税及消费税,免除电动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若干年的企业所得税。
为何中国汽车出海重兵泰国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以及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扶持政策。泰国与多个国家有自由贸易协定,享有整车出口零关税。还可辐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拓展。
此外,泰国还有完备的汽车产业链。20世纪60年代,日系车企在泰国已建立整车工厂,其供应链为东盟地区第一,全球第十。泰国有700个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每年能够生产超过200万辆汽车,其具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劳动力市场。
2024年7月4日,比亚迪的泰国工厂交付了投产以来的第一辆汽车——海豚,该工厂是比亚迪海外投产的第一座工厂,产能15万辆/年,采用本地化生产和销售的模式。上汽集团在泰国春武里府的合资工厂于2017年竣工,年产10万辆名爵,2023年11月首辆电动车下线。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也是理想的投资地点,像泰国一样采取购车补贴和税收激励政策。印尼的新能源汽车采用策略是专注于EV和电池的生产和出口,它的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渗透率可能比预期更快。印尼的目标是,到2035年,国内生产的乘用车30%是低排放汽车(LCEV),其中100万辆是纯电动(BEV)。当地组装车辆,有一定比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当地采购(TKDN政策),政府在购买时,提供税收豁免。另外,在当地生产电动车和零部件的企业可以从5-20年的企业税豁免中受益。此外,印尼是全球原材料镍储量第一的国家,政府禁止镍矿出口,反而促使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当地拥有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年产乘用车可达300万辆,占东盟国家产量一半左右。
继泰国之后,印尼也出现了一股涌入潮:韩国的现代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东风小康汽车(DFSK)和奇瑞汽车已经开始生产。从2024年起,BYD(比亚迪)、MG(上汽集团)、欧拉(长城汽车)、哪吒(合众汽车)和越南的VinFast宣布开始生产。
现代和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已在西爪哇的奇加朗(Cikarang)运行组装线;比亚迪正在西爪哇Sabang建设一座13亿美元的工厂。
印尼政府的优先事项关注电池生产,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正在与国轩高科(Gotion High-Tech)联合开发。宁德时代(CATL)也在推进与IBC等本地企业合作,设计从镍矿开采到电池制造和回收的供应链计划。
马来西亚
企业出海为什么选择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心脏地带,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辐射整个东盟市场。这使得它成为一个理想的桥头堡,用于进入更广阔的东南亚市场。良好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加上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国投资,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且有利的投资环境。还有文化与语言相似性,马来西亚有庞大的华人社区,约占总人口的20%以上。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马来西亚生效,新的制度红利进一步促进了中马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发展机遇。
全球化生产链使得许多制造企业必须跟随客户足迹走向世界,以确保及时交付并降低成本。同时,获取海外原材料和技术资源也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宁德时代正在加速市场海外布局,确保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
直面挑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汽车出海的一个重要目标市场,也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东南亚市场离中国距离近,文化相似,面临的难度较小。中国汽车品牌在东盟地区销售数量逐年增加,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消费潜力。中国汽车品牌进军东南亚市场,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汽车生产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也面临着外国竞争对手和本地品牌竞争压力,还遇到如下问题:
该市场长期被日本汽车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20世纪60年代,日系车企就在泰国建立工厂。 各国汽车产业政策不同,例如泰国、印尼鼓励本土化生产,进口整车关税较高,而马来西亚的汽车产业也在考虑对国外汽车进入有所限制。 海外市场的供应链建设不足,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 品牌认知度和核心技术竞争力低,相比日韩等国外品牌,中国汽车知名度低;在高端燃油市场,与传统老牌国家车企,如德国、美国车企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在面对以上问题以及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通过以下出海案例来或许可以探寻得中国汽车出海的一些措施和策略:
1、加快本地化生产
在东南亚国家建厂,如上汽、长城在泰国、印尼设厂,降低成本、规避进口关税,并享受当地政府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上汽集团在海外拥有三大研发创新中心,4座整车制造基地,100余个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和28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见图2)。
图2:上汽集团海外研发创新中心
还有如哪吒汽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配套体系协同出海。以哪吒汽车泰国工厂为例,其属地员工本地化程度高达95%以上,不仅能够提升当地就业率,带动当地经济增长,而且能够避免与当地法律、文化等产生冲突。
2、推出符合本地需求的车型
泰国和柬埔寨街头可以看到有很多日本皮卡车,所以针对泰国、印尼等市场推出当地需求的皮卡、电动车、MPV等车型会比较有市场。例如长城汽车推出混动皮卡、比亚迪和上汽名爵推出符合东南亚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车型。
3、加强品牌营销和用户体验
寻找适合当地的营销方式也非常重要。例如,有一家中国车企想趁万佛节(泰国重要的佛教节日)在当地举办一场营销活动,可因为文化背景原因没有一家广告公司愿意承接这场活动。当地人将节日视作家庭团聚的契机,受到启发之后该车企改变策略,将之后的营销活动与家庭元素绑定在一起,比如举办亲子日、车主家庭聚餐甚至旅游,车主积极在社交网络宣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需要有民间的协调与指导组织
过去中国摩托车一度占领东盟80%以上的份额,后因价格内耗而败走东南亚,最终份额不足1%。中国摩托车出海教训,当深刻铭记,不可重蹈覆辙。建议中国汽车出海要有协调与指导,需要强有力的民间机构和组织,在重点市场要有长期发展战略。
5、不要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2024年上海挚达科技第一个海外工厂(泰国)投产(见图3),2025年第二个海外工厂(沙特)建成(见图4)。
图3:上海挚达科技海外工厂(泰国)
图4:沙特海外工厂建成合影
中国车企面临着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挑战,泰国数据,2022年底泰国仅有3700个充电桩,车桩比为30:1,预计2025年,需1.9万个充电桩,目前车桩比为20:1,主要采用日本和欧洲标准。中国车企需加强配套出海的能力,4S店、充电站、换电站等出海需要同步进行。
结语
关税战对于东盟汽车出口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从短期来看,可能减缓出口增长并提高成本;从长期来看,可能加快东盟区域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升级。同时,东南亚有数以亿计的富裕消费者希望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面临美国惩罚性关税和在欧洲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中国车企来说,没有比东南亚市场更好的落脚点。
中国汽车出海的挑战很大, 有地域政治、税收、碳壁垒,技术法规差异,认证门槛,跨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阻力,还面临着媒体生态全面融入、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营销等挑战。加强品牌建设,投资建厂,提高品质和用户服务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认知的提升,相信中国汽车在东盟的影响力将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