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贸网资讯,7月1日,中国智能手机巨头小米正式向市场交付其首款电动SUV车型YU7,然而这份被雷军称为“超出预期”的市场热度,正因交付周期过长演变为消费者信任危机。据路透社报道,自6月26日上市以来,YU7在18小时内斩获超24万份订单,但官方App显示,消费者需等待38至60周才能提车,部分用户甚至被告知最早交付时间为明年9月。这一情况已在新浪黑猫等平台引发超过400起投诉,消费者质疑小米未提前告知交付周期,并担忧免税政策年底到期可能增加购车成本。
(图片来源:路透社)
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起售价25.35万元,比特斯拉Model Y低近4%。尽管雷军多次强调“加快交付节奏”,但现实困境清晰可见:小米北京工厂当前年产能仅30万辆,需同时生产SU7与YU7系列,而YU7订单量已超过二期工厂全年产能。行业分析师指出,即便工厂满负荷运转,现有订单也需近10个月才能消化,三期工厂建设进度则成为缓解危机的关键变量。
消费者不满的焦点集中在信息透明度。多位用户反映,订单确认前,App仅显示“8月初交付”等模糊提示,锁单后才发现需等待数月;部分用户因系统故障或“限购提示”延误支付,导致交付顺位大幅延后。更引发争议的是,5000元定金不可退还的规则,让许多冲动下单的用户陷入进退两难。一位投诉者直言:“点击几下就完成锁单,定金瞬间变成枷锁。”
从首款轿车SU7的交付争议到YU7的产能困局,小米汽车正经历从科技跨界到汽车制造的深层考验。对于24万等待中的车主而言,漫长的交付周期不仅考验耐心,更可能因政策调整、技术迭代而影响实际用车成本。这场由订单狂欢引发的交付拉锯战,终将如何收场?市场正在等待答案。
(编译:全球汽贸网 Ka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