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跌了四成,日产换帅裁员关厂自救,但翻盘恐怕没那么快

全球汽贸网资讯,换帅、裁员、关厂、减速开发……日产汽车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自我手术。但即便动作够大,市场依然不容乐观

2.png

(图片来源:路透社)

日产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上任后本周公布最新一轮“止血”方案:计划再裁员1.1万人,关闭7家工厂,同时下调本财年销量预期——预计全球销量将再跌3%,至325万辆。较2017财年巅峰时期已累计下滑42%,相当于“蒸发”了近一半的年销量。

分析师直言,仅靠削减成本难以实现复苏。日产目前新车储备不足,电动车和混动产品线严重缺位,在北美缺乏存在感,在中国正被本土品牌围攻,内部产品开发又跟不上节奏,新任掌门人的挑战比他接手的裁员方案更艰巨。

一边裁员关厂,一边缺车缺技术

目前,日产在美国市场的主力电动车几乎难觅存在感,传统混动产品基本缺席。分析师朱莉·布特指出:“他们没有成熟的混动布局,纯电产品也远谈不上成功。”

埃斯皮诺萨承诺缩短车型开发周期,并将战略重点回归到最关键的市场——美国,主打跨界车与SUV车型。公司计划在本财年内与三菱联合推出Rogue(奇骏)插电混动版本,并于下一财年推出搭载e-Power技术的另一款混动车型。但分析师对此并不看好,指出插电混动的市场接受度不如全混动系统,销量能否起效仍是未知数。

中美夹击,难逃成本与利润双杀

雪上加霜的是,新一轮美国进口汽车关税开始生效,这不仅可能迫使日产上调美国售价,还将推高其在当地生产的成本,进一步蚕食利润空间。公司一方面希望在北美守住市场,一方面又面临生产和售价的双重压力。

在中国市场,日产预计销量将大跌18%,北美与日本市场也仅勉强持平。这意味着即便日产裁员瘦身、压缩支出,上层收入没有增长,利润空间依然会被压缩到底线。

不是不想赢

日产的问题由来已久,但此次确实面临关键转折点。新CEO动作够快,也够狠,但没有新品、没有电驱核心技术、没有中美市场的相对优势,仅靠内部成本压缩,很难撑起一场真正的反转。

汽车市场竞争不能仅靠压缩成本,更需要依靠爆款产品打开局面。

日产能否翻盘,取决于它能不能尽快拿出一款真正叫得响的车型。而现在,它离这一步还有一段路。

(编译:全球汽贸网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