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贸网资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可谓“一波三折”。从曾经的利润丰厚,到如今的连连亏损,这家底特律巨头正在为重振其中国业务进行“断臂求生”。根据最新披露的财务报告,通用将在其与上汽集团的合资公司中计提超过50亿美元的非现金减值和重组费用。这一系列动作,凸显出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通用面临的竞争压力与转型挑战。
(图片来源: BLOOMBERG)
减值和重组:双重挑战带来的账面冲击
通用汽车表示,将针对中国业务计提两笔重大非现金费用:其一,27亿美元用于重组相关成本;其二,26亿至29亿美元用于反映合资企业资产价值缩水。这些费用主要体现在工厂关闭与产品线调整上。重组的目标是优化产品组合,聚焦电动车、混动车及高端进口车型。
在一场分析师会议上,通用首席财务官保罗·雅各布森(Paul Jacobson)坦言,这些决定尽管“痛苦”,但却是让公司在更小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盈利的必要之举。雅各布森明确表示,中国业务必须“自力更生”,不会再依赖美国总部的额外资金支持。公司预计这一重组计划将在第四季度的财报中体现为一次性特别项目,直接影响净利润,但不会计入调整后的业绩结果。
昔日辉煌不再
2017年,通用在中国的年销量高达400万辆,一度与大众齐名。然而,自那之后,销量几乎减半,2023年前三季度更是同比下滑18%,仅售出120万辆汽车。这样的颓势使得美国重新成为通用的最大市场,而中国则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第二主场”地位。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销量下滑,更是由于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凭借低价电动车在市场中迅速抢占份额,甚至在2022年超越大众成为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与此同时,包括讴歌、三菱和Jeep在内的一些国际品牌则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这也让部分分析师呼吁通用和福特等公司效仿。然而,通用显然不打算轻易放弃。
未来展望:重组是否足够?
尽管面临挑战,通用仍在努力扭转局势。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此前曾向投资者承诺,到2023年底,通用将在中国市场实现经销商库存的“大幅减少”以及销售和市场份额的“适度改善”。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仍需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但正如分析师大卫·威斯顿(David Whiston)所言,中国市场的问题并非短期内可以解决。本土品牌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吸引力的提升,已经让非中国品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他指出:“中国市场曾经每年为通用贡献20亿美元的辉煌时代,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紧急关头求变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挣扎,反映了国际品牌在面对电动化浪潮时的困境。尽管50亿美元的减值和重组费用是一场“痛苦的手术”,但这也标志着通用决心以更精简的业务模式在中国寻求盈利的未来。当今,本土品牌已经将价格战和技术创新玩到了极致,留给通用的时间相当紧张。最终,这一转型能否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译:全球汽贸网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