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国内车市销量跌幅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5月,我国汽车销量191.26万辆,同比下降16.40%。其中乘用车5月份销量为156.12万辆,同比下降17.37%,环比下降0.87%。
5月份,我国轿车、SUV、MPV三大类乘用车品种销量同比持续下滑。其中轿车销量78.43万辆,同比下降16.58%;SUV销量64.26万辆,同比下降15.59%;MPV销量10.79万辆,同比下降22.40%。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明显受到国内车市整体下行的影响,销量增幅大幅收窄。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5月,我国总计售出10.44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8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8.32万辆,同比增长1.3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2.09万辆,同比增长2.24%。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车市急需重回正向增长。然而提振车市销量并非车企凭一己之力便可以实现,还需要政府层面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
此前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开启了新一轮“汽车下乡”,但总体来看对车市销量的刺激收效有限。如今发改委等部门从汽车限购方面入手,并推出了相应政策,相信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车市销量企稳回升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汽车限购“松绑” “随着城市道路管理能力加强,汽车限购政策对改善城市拥堵的意义不大,反而对汽车消费有抑制作用,应该作为一种阶段性产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分析师崔东树曾这样指出。
就在6月2日,广州、深圳两地宣布汽车摇号指标共增配18万辆,拉开了国内汽车限购松绑的序幕。
6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同时指出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更大范围的汽车限购松绑正在成为现实,这无疑对提振我国车市销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按照业内专家的预测,在汽车限购松绑、减税降费等利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车市有望于下半年实现止跌回升。
需要指出的是,众人期盼的北京、上海汽车限购松绑并不乐观,这两座城市有其特殊性,但即使不能全面放开限行、限购,只是效仿广州、深圳那样增加一定数量的指标,相信也会对提振两地汽车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信心不减 虽然国内车市在2018年经历了近30年来首次销量下滑,且今年前5月始终没有实现销量回升,但对于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型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仍然代表着汽车行业的未来。
按照华尔街日报的说法来看,随着中国政府开始优先支持发展电动汽车,这个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正在成为大众集团、通用汽车以及丰田汽车之间竞争的试验场。这些跨国车企巨头紧紧追随特斯拉的领头羊效应。 许多汽车制造商和政府决策者甚至有所担心,如果中国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上领先,西方汽车制造商可能会失去创新优势,许多开发工作可能会转移到中国。根据预测,大型汽车公司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投资逾1,500亿美元。
德国企业在这一投资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一半。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经济学家马克斯·曾莱因(Max Zenglein)表示,德国企业“一直在大力发展内燃机,但中国人在电动汽车方面遥遥领先。”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投资绝对在跨国车企中占据领先地位,大众首席执行长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至少每两个月就会飞到中国视察进展情况。“中国将成为围绕移动出行创新和新技术的孵化器。中国是新的汽车强国。”迪斯曾这样说道。
由此可见,我国汽车市场仍是全球最有活力和增长空间的市场之一,跨国车企正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因此自主品牌车企也应保持信心,加大在各个领域的投入,与外资品牌在国内汽车市场分庭抗礼。
淘汰分化加剧 我国汽车市场已由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淘汰分化正在进一步加剧,品牌力、品质力突出的车企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一部分份额正是从品牌力羸弱、品质力不足的车企中抢夺过来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主品牌车企相对合资品牌车企而言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6.46万辆,环比下降3.44%,同比下降28.1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96个百分点;1-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33.46万辆,同比下降23.3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4.24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整体占有率下降的同时,其内部分化也是极为明显,在车市整体下行的2019年,长城汽车、比亚迪等企业前5月销量仍实现正向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而海马汽车、众泰汽车等企业则正面临着销量大幅下滑,与优势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大,有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不仅是传统车企生存艰难,造车新势力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按照业内人士的预测,未来能够生存下来的造车新势力将仅为5家左右。与传统车企之间的竞争、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相互竞争,只能说生存不易。
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低谷期,车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但终归是强者恒强,有竞争力的企业定能笑到最后!
(来源:新浪汽车)
关键词:汽车新闻,行业新闻,汽车资讯,产销数据,销量,乘用车,电动车,全球汽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