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贸网资讯,在美国本土生产电动车本应是特斯拉、Rivian和Lucid的护城河,但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正在击碎这一幻想。即便这些新势力车企将工厂建在亚利桑那沙漠或伊利诺伊平原,依然无法避开全球供应链这张无形大网带来的风险。
(图片来源:汽车新闻)
特斯拉:“最美国”的车企,也有软肋
作为美国本土化程度最高的车企,特斯拉的成就确实令人瞩目。根据最新数据,其车型60%-75%的零部件来自美加地区,甚至超过了福特、通用等老牌车企。在亚利桑那州哥戈德商学院发布的“美国制造”指数中,特斯拉四款车型包揽前四名,Model 3性能版更是登顶榜首。
但光鲜背后暗藏隐忧。特斯拉每辆车上仍有20%-25%的零部件来自墨西哥,这一比例在动辄5万美元的车型中意味着巨额关税成本。行业分析师萨姆·菲奥拉尼指出:“当墨西哥产的电池支架遇上25%关税,马斯克要么自掏腰包,要么让消费者买单。”虽然特斯拉惯用“价格过山车”策略来缓冲成本压力,但在欧洲市场销量下滑的当下,这剂止痛药的副作用正逐渐显现。
Lucid:卡在中间的“半吊子”
主打高端市场的Lucid处境更为尴尬。其首款车型Air轿车仅有46%的零部件实现本土化,这一不上不下的数字让它在关税风暴中首当其冲。更棘手的是,这家总部位于硅谷的车企至今未公布具体供应链分布,神秘的零部件来源让投资者惴惴不安。
虽然Lucid在亚利桑那自建了电机和电池包生产线,但核心的电池单元仍依赖日本松下的进口。公司声称未来将改用堪萨斯州生产的电池,但这个“未来”何时到来仍是未知数。去年27亿美元的净亏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斩断这家新贵的资金链。
Rivian:数据迷雾中的隐患
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Rivian。这家以电动皮卡闻名的新创企业至今未向监管部门提交供应链数据,仿佛在关税问题上玩起了“躲猫猫”。业内推测其本土化率约50%,与Lucid处于同一危险区间。
在伊利诺伊州的工厂里,Rivian确实能自主生产电机,但关键的电池单元仍需从韩国进口。虽然公司承诺新车型R2将采用本土电池,但今年预计销量下滑的预警已经拉响警报,这不仅关乎47亿美元亏损能否止血,更可能动摇投资人对“美国制造”故事的信心。
关税背后的生死棋局
三家企业看似处境各异,实则面临相同的困局:既要树立‘美国制造’的招牌,又难以舍弃全球化供应链的成本优势。特斯拉尚有规模优势缓冲,Lucid和Rivian的容错空间却越来越小。当7500美元税收优惠可能被取消的消息传来,这场关税风暴的破坏力或将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留给电动车新贵们的时间不多了。是咬牙承受成本压力,还是冒险重组供应链?这一两难抉择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将重塑全球电动车产业的未来版图。
(编译:全球汽贸网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