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本田和日产的合作计划谈崩 谁的节奏出了问题?

贸点汽车资讯,两家日本汽车巨头的合并案如今岌岌可危,原因是日产拒绝了本田的收购提议,不愿成为本田的子公司。部分原因在于,日产正在推进的改革计划步调不断调整,而双方在速度问题上存在分歧

6.png

(图片来源:日产汽车)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田的一些高管认为,全面掌控日产有助于加快改革步伐,而日产内部则有声音表示,被定位为子公司违反了去年12月双方达成的基本合并协议精神

本田社长三部敏宏最初设想的合并前提,是日产能够按照去年11月提出的重组计划取得进展——当时,日产刚刚公布季度亏损。但随着下周即将发布的10-12月季度财报临近,关于日产复苏计划取得重大进展的迹象却并不明显。

“本田急于推进,希望尽快完成交易。”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然而,本田希望通过让日产成为其子公司来推动变革的提议,在日产董事会内部遭到了强烈抵制。据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尽管最初大多数董事支持合并协议,但在新的收购方案下,大多数人却表示反对。日产董事会于2月5日召开会议,原则上决定反对该交易,并计划退出去年12月23日本田与日产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下的合并谈判。但要正式终止合并谈判,仍需董事会通过相关决议。

据日本媒体报道,2月6日,日产CEO内田诚亲赴东京本田总部,向三部敏宏当面传达这一决定。

本田和日产方面均未对相关报道发表评论,仅表示双方仍计划在2月中旬“最终确定方向”。

但知情人士透露,日产已经向本田明确传达了其立场。

本田和日产预计将在2月13日发布各自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尽管日产尚未正式公布具体时间。通常,财报发布当天都需要召开董事会会议进行最终审批。如果届时谈判彻底破裂,双方可能会正式宣布终止合并讨论,同时日产可能会公布最新的复兴计划。

本田希望日产加快改革步伐

根据去年12月签署的基本协议,双方将合并至一家控股公司,本田占据主导地位,并拥有任命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利。

但本田近期提出将日产变为其子公司的方案,让日产董事会难以接受。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成为子公司是不可接受的,本田在最后一刻改变了协议的本质。”

日产当前的复兴计划自2019年以来已经是第三次调整,核心目标包括全球裁员9000人、削减25%全球产能、减少3000亿日元(约19.6亿美元)的固定成本,并节约1000亿日元(约6.54亿美元)的可变成本。但从执行情况来看,日产的改革更倾向于“渐进式”调整,而非激进变革

例如,在美国市场,日产的调整仅限于减少轮班、降低产量以及提供买断方案。去年,日产在美国通过买断方式裁撤了约500名员工。

SBI证券的汽车行业研究主管远藤功治(Koji Endo)表示:“本田认为日产的决策速度太慢,日产在缩减工厂规模,但并没有彻底关闭工厂。”

面对本田的催促,日产方面则认为,在正式交易达成前仍有时间推进重组计划。目前,双方的尽职调查预计要持续到6月,届时才能最终敲定交易细节。

日产的复兴计划还受到北美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特朗普政府正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商品施加25%的关税威胁,而日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市场销量依赖墨西哥生产的汽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日产仍在权衡如何应对这一贸易变化带来的挑战。

如果合并谈判破裂,本田和日产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合并彻底告吹,日产内部有声音希望回归去年3月双方达成的广泛技术合作协议。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协议主要涉及软件定义汽车、共享平台以及电动化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日产也可能寻求其他合作伙伴。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台湾企业鸿海精密(Foxconn)可能是一个潜在选项。据悉,在日产决定与本田深化合作前,鸿海曾表达过战略入股日产的兴趣。

在当今规模化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年销量不足400万辆的本田和日产都面临单独生存的挑战。去年,本田全球销量下滑4.6%至381万辆,日产下降0.8%至335万辆。如果两家合并,合计销量将接近现代汽车集团(Hyundai Motor Group)2023年723万辆的水平。现代集团目前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集团(Volkswagen Group)。

如果日产继续抗拒合并,本田仍有可能采取敌意收购策略。远藤功治表示,本田可以通过要约收购(Tender Offer)方式强行收购日产股份,实现合并。

2月6日,日产股价收涨7.6%,报415日元(约2.71美元),但仍较去年3月创下的52周高点652日元(约4.26美元)下跌约36%。远藤认为,如果本田开出每股500至600日元(约3.27-3.92美元)的收购价格,可能会吸引至少一半的日产股东选择套现离场。

(编译:贸点汽车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