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放弃与本田“联姻”,转身拥抱科技企业?富士康进入视野

全球汽贸网资讯,日产和本田的合并谈判正式宣告破裂。这场备受瞩目的“日系双雄合体”大戏戛然而止,日产也随即加快了寻找新伙伴的步伐。知情人士透露,科技巨头富士康已浮出水面,或将成为日产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汽车(SDV)转型的新盟友。这意味着日产的战略方向或将发生重大转变

1.png

(图片来源:日产汽车)

谈崩的核心原因:日产不愿做“本田系”

日产与本田的合作构想本来颇具吸引力——双方合资成立控股公司,共享研发和生产资源,抱团增强市场竞争力。去年12月,双方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似乎一切顺风顺水。然而,随着谈判深入,双方分歧愈发明显,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知情人士透露,导致谈判破裂的关键在于本田的“吞并”意图。本田希望日产成为旗下全资子公司,而日产方面对此坚决说“不”。尽管本田承诺资金支持,并允诺整合资源,但日产高层认为,这种安排会让公司失去独立性,并可能破坏与雷诺(Renault)的长期合作关系。

“日产一直强调独立运营和全球布局,成为本田子公司意味着必须调整战略方向,这显然不符合日产的利益。”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2月6日,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与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会面,正式确认终止合并谈判。据悉,日产将在2月13日的董事会上正式退出MOU,而这一决定也让日产避免支付高达1,000亿日元(约6.57亿美元)的违约金。

日产急需救兵,科技企业或成新出路

对于日产来说,放弃与本田联手无疑是一场豪赌。近年来,由于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加剧,日产的销量和盈利能力双双承压。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暴跌94%,并已宣布裁员9,000人、削减全球产能20%,希望通过精简运营降低成本。

然而,在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日产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削减成本那么简单。如何补齐在软件定义汽车(SDV)、自动驾驶系统和电池技术上的短板,成为日产接下来的当务之急。知情人士透露,日产的最新策略是转向科技行业,尤其是美国或亚洲的企业,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增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富士康成为潜在合作方之一。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近年来加速进军电动汽车产业,希望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在新能源车代工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去年12月,富士康曾主动向日产抛出橄榄枝,但当时日产正专注于与本田的谈判,合作未能成行。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的电动汽车部门由前日产高管关润(Jun Seki)掌舵。这位日产前COO曾是CEO的热门候选人,却在最终竞选中败给了内田诚。如今,关润重回牌桌,或许能为富士康和日产牵线搭桥,推动双方展开合作。富士康方面尚未对最新谈判进展发表评论,但此前曾公开表示,希望在电动车制造领域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日产董事会施压:尽快拿出改革方案!

日产董事会已向管理层施加压力,要求制定更具深度的改革方案,并将在2月13日的财报会议上公布具体举措。分析师认为,日产的财务压力正在加剧,尽快锁定战略合作伙伴已经刻不容缓。

“日产的盈利能力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更彻底的重组和战略调整势在必行。”花旗集团分析师吉田有史(Arifumi Yoshida)表示。

自2018年日产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因财务丑闻被捕以来,公司一直在努力重振市场信心。然而,与雷诺长达25年的战略联盟因内部矛盾而部分瓦解,使日产的全球化布局变得更加艰难。如今,如果日产无法尽快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稳定局势,不排除未来仍需依赖外部融资来维持运营。

市场反应:投资者“用脚投票”

日产终止与本田的谈判后,市场迅速作出反应。2月6日,日产股价大涨7.3%,而本田股价则下跌4%。分析师认为,投资者普遍认可日产坚持独立运营的决定,但对其未来合作伙伴的选择仍保持观望态度。

“日产的这一决定表明,公司希望保持战略灵活性,寻找更合适的合作方。然而,如果在该公司未来几个月内无法敲定新的合作协议,市场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位来自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汽车分析师表示。

从目前情况来看,日产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与富士康的合作能否顺利落地?日产能否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在电动车和智能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一切仍有待时间验证。

日产官方尚未就此次谈判进展发表详细评论,仅表示将在2月中旬正式公布未来战略规划。富士康方面也暂未回应置评请求

(编译:全球汽贸网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