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贸网资讯,在美国宣布将对所有非本土生产车辆加征25%进口关税之际,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李尔公司(Lear Corp.)正考虑将部分产能迁回美国,以作为应对贸易政策变化的缓冲手段。
(图片来源:李尔/汽车新闻)
李尔公司首席执行官Ray Scott近日在Wolfe Research虚拟汽车峰会上表示,公司正研究在美国本土扩大模块化组装业务的可行性,以减少对关税的暴露风险。根据其介绍,李尔每年自墨西哥进口价值约28亿美元的零部件。
“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Scott说,“凭借我们现有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完全有可能在美国实现更大规模的本地组装。目前公司正就此进行探讨,重点是将部分关键部件的组装工作转移至美国。”
Scott指出,这种产能调整不仅有助于规避潜在关税风险,也符合李尔的整体增长战略。该公司2023年营收为233亿美元,较上年略有下滑。
尽管特朗普政府计划于美东时间3月26日下午4点公布新一轮关税细则,但当前市场对具体执行内容仍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此前计划,按照《美墨加协定》(USMCA)规定,部分供应链商品在4月2日前享有临时豁免期。然而,近几周以来,关于“互征关税”政策的相互矛盾信息和声明进一步加剧了业界的混乱。
李尔方面尚未透露计划将生产转移至美国的具体地点。一位公司发言人在接受《Crain’s》采访时表示:“在这一不断演变的动态环境中,我们正全面评估所有可能选项,包括现有制造布局的调整。我们未来的任何行动都将基于客户需求及李尔的价值创造潜力。”
产能双向流动与区域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李尔在考虑将部分业务回流美国的同时,也在加速将劳动密集型业务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例如,其线束业务正在逐步从墨西哥和北美地区向中美洲转移。
目前,李尔约40%的北美线束业务位于洪都拉斯,60%位于墨西哥;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对这一比例进行调换。在其他区域,李尔也正将其“热舒适系统”业务的大部分产能自东欧迁往北非的突尼斯。
李尔强调,自动化仍是其全球成本控制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美国市场。因此,即使将部分组装业务迁回美国,新产线也将以高度自动化为前提。
除产能布局调整外,李尔还在全面审查其供应链和物料清单,以确保产品符合《美墨加协定》规定的原产地规则。部分汽车主机厂已明确要求供应商确保合规,以规避关税连带成本。
“我们正在评估所有情境,并思考如何抵消潜在关税的100%影响,”Scott表示。“其中大部分预计将转嫁给客户,我们已与客户保持持续沟通。”
李尔此番表态,是对关税压力的即时反应,同时也反映出今年正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发生新变化:与“成本外包”相反的“双向再平衡”。
一方面,“高关税+地缘政治”正倒逼跨国零部件企业将部分高附加值或关键工序迁回本土,以强化对主机厂的服务响应能力与合规保障。李尔考虑在美扩大模块化组装,即属于此类策略调整。
但另一方面,面对居高不下的人工与运营成本,企业依然在默默推进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外迁。从墨西哥到洪都拉斯,从东欧到突尼斯,这种“成本迁徙”逻辑未曾中断,只是更加隐蔽、更依赖FTA(自由贸易协定)所构建的“灰色缓冲带”。
这也意味着,未来整车厂与一级供应商的本地化将不再是“全部回流”,而是“精挑细选”:哪些环节要靠近客户,哪些要躲避关税,哪些要押注政策红利,供应链正变得比以往更加分散而灵活。
然而,这种结构性再平衡也带来新隐忧。制造地多点布局虽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但也可能加剧全球生产节奏的碎片化与管理难度上升。同时,在高强度政策干预下,企业决策周期被不断压缩,长期投资的稳定性与战略性将面临更多变量。
李尔的决定不是孤例,而是全球Tier 1供应商集体面临的新常态。产业链的重构,已不再只是成本计算题,更是一次关于韧性、合规与政策预判力的综合考验。
(编译:全球汽贸网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