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警告全球车企:规模不是解决之道

全球汽贸网资讯,作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制造商掌门人,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对行业"规模至上"的共识提出质疑。在面对高涨的电动化、智能化成本以及中美高科技企业夹击的背景下,车企之间加速合并重组,但他指出,这种对“规模效应”的过度迷信,可能正将行业引入误区

1.png

(图片来源:汽车新闻)

“你能举出一个车企合并之后,在竞争力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吗?”他反问道,“光有规模,并不代表你真的强。”

失望的合并发布会:只谈成本,不谈产品

2023年12月,本田与日产宣布启动合并谈判,一度引发市场关注。丰田章男起初也充满期待,想看看两个品牌是否会重启S2000、GT-R等经典车型。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双方联合发布会上,谈的却只有成本协同、管理整合、营收预测。

“听完他们讲的内容,我相当失望,”他说,“因为他们完全没有提及产品。”

本次采访于3月25日发布,正值丰田章男获得《Automotive News》百年纪念奖之际,以表彰其家族对全球汽车行业的深远影响。在谈及当前车企加速并购的大潮时,丰田章男表现得冷静而务实。

并购神话的现实考验:不是规模大就能赢

从菲亚特-克莱斯勒与PSA合并成立Stellantis,到大众集团在全球多品牌管理中的艰难取舍,“规模带来协同”的逻辑正面临实际操作的极限考验。

大众近年在德国本土经历前所未有的工厂停产、裁员潮与深度改革。Stellantis则在合并初期大幅削减成本,但如今也面临整合效率下滑、业务焦点分散等挑战。

日产与本田本欲借三方联合(三菱加入)将年销量推至800万辆,超越现代汽车集团成为全球第三。但仅仅谈判两个月便告终结,原因在于合并过程之复杂已超出预期。

丰田章男强调,车企合并不仅是品牌整合,更涉及数千家供应商和全球经销体系的重构。“一辆车大约75%的零件来自供应商。你还得考虑整个外部生态如何对接,这不是件容易事。”

“短期你可能看到正面效果,但长期来看,真正做到‘大家都觉得合并是对的’是非常难的。”

“1000万辆产能以上的车企,反而可能做不出好车”

对于盲目追求“年产1000万辆以上”的企业,丰田章男提醒:规模越大,管理越难,决策越慢,焦点越容易转向成本控制,而非产品价值

“当一个企业卖车、造车的年产量达到1000万辆级别后,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麻烦了。”他说,“这时候,大量生产往往会集中在最低成本区域,结果产品反而成了‘大宗商品’。”

丰田的“非合并式扩张”:不靠资本,靠理念

丰田汽车之所以能在过去五年蝉联全球销量冠军,其成功之道并不在于并购,而是坚持自主成长、产品导向、松散合作的组合策略

“丰田和雷克萨斯都是从零开始,由同一家公司培养出来的。”他说,“现在的丰田是一家每年生产销售超过1000万辆汽车的企业,但这背后并非通过并购获得。”

目前,丰田集团的“朋友圈”包括马自达、斯巴鲁、铃木、五十铃等品牌,但多为象征性交叉持股,合作以项目为导向,彼此少有干预。

“丰田从合作失败中认识到,过度依赖资本逻辑是行不通的。”丰田章男表示,“我后来努力推动的,是以‘制造更好的车’为核心,来构建合作关系。”

(编译:全球汽贸网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