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贸网资讯,7月23日,JATO Dynamics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洲汽车市场正面临持续收缩压力,6月欧洲汽车注册量同比下降4.4%,仅为125万辆。但在整体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扩张势头却愈发显著:它们不仅以创纪录的市场份额挤压了多个传统欧洲品牌的生存空间,更在电动汽车普及浪潮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
(图片来源:路透社)
这一变化的意义远不止于市场份额的数字变动。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欧洲长期由欧美品牌主导,而中国车企的加速渗透,既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层调整,也加剧了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的贸易摩擦,近期欧盟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及潜在关税政策,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从具体数据看,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崛起速度堪称迅猛。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达到5.1%,仅略低于梅赛德斯-奔驰的5.2%。其中,比亚迪、Jaecoo、欧萌达(Omoda)、零跑汽车和小鹏汽车成为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仅比亚迪一家,上半年在欧洲市场便销售了70500辆新车,同比增幅高达31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部分传统车企的市场地位正加速下滑。Stellantis集团作为欧洲头部汽车集团,上半年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6.7%降至15.3%,降幅在主要厂商中居首;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也从2.4%回落至1.6%,其升级后的Model Y虽为品牌重点产品,却未能带来预期的销量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欧洲纯电动汽车(BEV)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同比增长25%至119万辆,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7.4%,这一细分领域的快速增长,恰好为中国车企的技术优势提供了施展空间。
对于这一趋势,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师费利佩·穆尼奥斯指出,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品牌的崛起:“持续的高价格压力、与欧洲贸易伙伴的地缘政治及经济紧张局势,叠加疫情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共同塑造了当前的竞争格局。”他进一步分析,特斯拉面临的挑战更具代表性,当比亚迪等中国品牌以更具性价比的电动车型发起冲击,大众汽车等传统巨头也在加速转型,特斯拉维持市场领导地位的难度正显著增加。
从数据到趋势,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突破,本质上是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与市场策略的综合成果。尽管贸易摩擦的阴影仍未消散,但在电动化浪潮中,中国车企已用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写下新的注脚。
(编译:全球汽贸网 Katy)